关于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方案(精选3篇)
关于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方案(精选3篇)
关于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方案 篇1
一、学校目前垃圾种类和处理垃圾的方式情况分析
由于校园办公和学习的特殊性,产生的校园垃圾(餐厨垃圾除外)主要以废纸为主,来源于老师办公、备课、会议、废旧书报等和学生草稿演算废纸,以及教导处,总务处等部门采购物品废弃包装纸等。每学期末老师们有积累有大量旧的作业纸、试卷、一些会议材料等。
二、我校校园内垃圾的细分
一般来说,垃圾包括:可回收、餐厨垃圾、不可回收以及有害垃圾四大类。
1、可回收的垃圾又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等。
(1)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纸盒等等,但是纸巾和厕所纸遇到水就会化掉了,所以是不可回收的。
(2)塑料:主要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矿泉水瓶等。
(3)金属:易拉罐、废弃电线等
2、餐厨垃圾
水果皮,果核,骨头,等容易腐烂的生活垃圾。
3、不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物以外的垃圾基本上都是废弃物。比如口香糖、树叶、烟头、建筑垃圾、油漆颜料、剩菜剩饭、粉笔头、面巾纸等。
4、有害垃圾
主要包括废电池、日光灯管、水银温度计、油漆筒、药品等。
(针对校园的具体情况,垃圾中以废纸为主,建议主要分为四类:①废纸②饮料瓶③不可回收垃圾④废电池、废玻璃。)
三、校园垃圾分类的意义
1、环境效益:回收x吨纸,能生产x吨纸,相当于节约木材4立方米或少砍伐树龄为20年的树木17棵,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空间,同时还节省化工原料x千克,节省一半的造纸能源,节约造纸过程中240吨用水、300度用电,还能减少35%的环境污染。
2、经济效益:x元/斤,长积月累也是一笔收入。
3、教育效益:树立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回收的所得又可以用于爱心事业。
4、组织管理效益:师生共同做起,相互监督促进;提高资源利用;改进现有卫生管理体系,师生劳动。校园环境更整洁有序。
四、主要投入与设施
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箱,并统一标识。各班设可回收垃圾箱(袋)、不可回收垃圾桶和餐厨垃圾桶,学校另设置有害垃圾桶一个。进一步落实末端处理措施和进行广泛宣传教育,扩大垃圾分类收集的范围,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垃圾桶放置位置及数量“每班两桶一箱一袋”校前后门2个分类垃圾桶校园两个分类垃圾桶楼梯口有害垃圾桶1个
五、宣传与发动
1、国旗下讲话:号召动员大家行动起来,废纸回收项目启动,意义宣传,强调回收是措施,节约用纸才是根本。
2、撰写和下发《垃圾分类倡议书》。
3、各班班会课宣传。
4、黑板报:垃圾分类的意义与方法,收集指引,操作方法。
5、校园广播:各阶段反馈和成果。
6、小评论:让学生多开展讨论,让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7、把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与日常行为规范、每月模范班评比有机结合,加强管理过程的监督、整改。
8、通过组织“小手牵大手”、“致家长一封信”等各类活动,全面开展“关爱地球,节约资源,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促进家庭、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活动。
9、做好活动的记录工作。
10、认真做好处理各类垃圾的程序和方法的分期培训工作。
六、跟进管理
1、回收管理:每周清理一次,学校指定时间请收废品人员来校回收。
2、垃圾处理:将可回收垃圾卖到回收站,获得各班班费。将不可回收垃圾送到填埋场或者进行肥料处理。将有害垃圾送到专门的处理机构进行收集处理。
附件:处理各类垃圾的程序和方法:
1、纸板箱务必拆开,铺放平整。纸板箱内的各种包装纸和缓冲材料务必取出。纸板箱和报纸杂志应放在室内保管(放在阳台上保管容易被雨淋湿)。平时,需将报纸杂志整理成捆,保存在自己房间里。在接到回收通知时再将其送到指定的地方。
2、纸板箱、杂志、报纸需另外回收,不能作为生活垃圾。
3、食物残渣、剩菜剩饭、茶叶放入餐厨回收垃圾桶。
4、使用指定垃圾袋以外包装的垃圾是不会被回收的。
5、严禁将火柴、打火机、烟花、未灭的烟头等易燃易爆物品放入袋内。玻璃、剃须刀片、竹签等务必用硬纸包裹后才能放入垃圾袋中。
6、饮料瓶、易拉罐、牛奶盒放入指定垃圾箱(袋)
注意事项:
1、金属瓶盖属于生活垃圾,取下后放入生活垃圾袋里。
2、请将瓶子内的饮料倒掉,如瓶内有污物务必清洗后再放入垃圾袋中。
3、塑料饮料瓶的瓶盖和塑料标签属于塑料资源垃圾,需要另外分类。
4、严禁将废纸、竹签、烟灰等异物放入瓶罐内。
关于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方案 篇2
根据《xx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和《xx市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单位实际,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主体责任,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湿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四类划分,加快完善分类收集、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设施,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二、组织领导
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任组长,局长任副组长,局办公室、计财装备处分管领导、各处室处长(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局计财装备处有关同志负责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日常工作。
三、主要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认真落实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__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工作体系,实现我局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四、主体范围
局机关各处室承担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主体责任。各处室处长(主任)为本部门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引导、教育本处室人员,从思想上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从自身做起,勤俭节约、保护环境。全面落实局机关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要求,检查、督导本处室垃圾分类工作实效。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抓好整改,实现垃圾分管习惯化、常态化。
局计财装备处承担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执行责任。完善机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做好巡查、巡检、台帐、上报,强化垃圾分类工作措施的落实,督促保洁和餐厅服务人员发挥在垃圾投放过程中的提醒和引导作用,提高垃圾正确投放率。积极做好机关垃圾分类工作硬件设施配备,为机关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必需的工作支持和资金保障。
五、强制分类要求
生活垃圾可进行四分类,分别是:有害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干垃圾。
(一)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二)湿垃圾。主要包括:学校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物残余。
(三)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
(四)干垃圾。上述三类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包括卫生纸、餐巾纸、烟头、果皮果壳等不可回收垃圾。
分类投放容器应统一外观和规格,正面中央位置印刷统一的生活垃圾分类标识。不同分类投放容器设置不同的颜色,可回收物容器为蓝色,有害垃圾容器为红色,湿垃圾容器为绿色,干垃圾容器为黄色。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局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部署、督导、检查和考评。各下属单位要成立垃圾分类领导管理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对本单位的管理,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单位要按照标准配备垃圾收集容器,明确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建立生活垃圾投放台账,记录本单位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去向等信息,并与收运单位做好交接、登记和统计工作,定期上报局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
(二)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多级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培训活动,宣传培训内容应包括生活垃圾分类基本知识、分类标志、台账登记、操作规程等。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局机关各处室及局属单位责任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业务培训;下属各单位负责本单位垃圾分类知识培训,提高各单位垃圾分类水平和管理能力。各单位要在公共区域设置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介绍垃圾分类基础知识。各单位可根据自身条件,通过制作印有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纸杯、纸抽、办公用品等方式,深入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
(三)强化信息报送。各单位要按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按时报送收运合同、收运台账、会议信息、培训记录、工作进展等各类材料,并且确保所报的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杜绝弄虚作假。
(四)强化考核评比。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对各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评比,并进行排名通报。
关于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方案 篇3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和尖锐化。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垃圾分类已成为绿色生活动的新时尚,需要全民参与、全城行动。为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增强儿童青少年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夯实“百日奋战扮靓星城”市容环境整治效果,由共青团长沙市委主办,长沙市朝晖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坡街道箭弓山社区、长沙市岳麓区仁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组织辖区内百余名青少年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从我从小做起”为主题的环保知识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点点环保好少年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二、活动时间
20xx年7月14日(周三)下午2:30
三、活动地点
箭弓山社区五楼大会议室
四、活动对象
箭弓山社区中小学学生
五、活动内容
认识生活中的垃圾,介绍生活垃圾的产生、垃圾的去向、垃圾的生命、垃圾分类的好处及垃圾分类投放的要求。介绍“21天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活动及游戏互动。
六、活动分工安排